唐卡绘画



文化档案

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、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,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;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、银、珍珠、玛瑙、珊瑚、松石、孔雀石、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、大黄、蓝靛等植物为颜料,以示其神圣.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,璀璨夺目,虽经几百年的岁月,仍是色泽艳丽明亮.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,被称为藏族的”百科全书”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、程序极为复杂,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,包括绘前仪式、制作画布、构图起稿、着色染色、勾线定型、铺金描银、开眼、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。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,短则半年完成,长则需要十余年。
制作工艺
研制画料
唐卡的创作过程非常讲究、复杂。会之前要想活佛问仆,选择吉日,沐浴净身,焚香祷告,一边诵经,一边备料。然后经过准备画布、定位起稿、着色、勾线、描金、开光加持等过程。绘制一幅简单的唐卡需十几日至几十日,复杂的唐卡要数月至几年。颜料都选用天然物,色彩保持时间长,百年不变色。
绷展画布
画布布料选用的是平滑稍厚的白棉布,上面不能有任何污点、小孔或裂缝,将裁好的画布洗净晾干,绷到绷架上。然后将胶涂在画布两面,涂胶的好坏决定了唐卡画面的彩色颜料的上色质量。涂好胶水的画布经过阴干后就可以上白底了。在干透的画布两面均匀地涂上温水泡制的白土汁,使布面细孔被填塞,表面变得平滑。
打磨布面
磨制画布需要两道工序,即粗磨和细磨。先是数次的粗磨,上好白底的画布阴干后,用手感略粗的磨石轻磨,打磨的顺序总是从上到下、从左到右,每次打磨都要阴干一次。细磨是画布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,为了便于构图上色,首先在凉水中调入少量的胶,在画布正面均匀地涂抹,阴干后用光滑的磨石打磨三至五遍。
起早构图与造像度量
唐卡的起草构图是整个绘制流程的基础,这一步骤是按照唐卡的造像度量规则,将要绘制造像的尺寸、比列、位置做了相应安排。通过打线素描先画出神、佛像的骨架并确定比列,然后画上衣服、璎珞、宝冠及法器等,最后再画上山水、幸运、花草、鸟兽房屋等。神、佛像的绘制有严格的度量标准,画师要经过多年的训练才能掌握的很好。
唐卡着色
按照之前的草稿构图对唐卡进行上色,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。画师按顺序先对面积较大的衣饰进行着色,然后是天空、静物、地面,面部要到最后才上色。为使各部位颜色深浅有变化,着完色后要对各种颜色进行加粉处理,使其有明暗变化。
唐卡晕染
晕染是为了弥补平涂着色立体感不足的一种色彩渲染法,通过晕染可以使两种颜色的过渡自然流畅,赋予唐卡绘画中的事物真实的质感与立体感。
唐卡勾线
勾线是唐卡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,,勾线是用尖细的笔尖勾描出人物的肌肉、衣饰、北京的山石、树木云彩等。唐卡的勾金线是将纯金磨成细粉末,加水和胶调匀,涂绘、勾勒在画布上,再用宝石笔头的硬度打磨,使其发光,整幅唐卡就会变得金碧辉煌、光彩夺目了。
唐卡开眼
这是绘制的最后一道工序,开眼也是整幅唐卡的点睛之笔。轻轻一笔,赋予唐卡画像生的灵气。画完以后,由高僧活佛开光加持,用朱砂在唐卡背面写上经咒,使唐卡具有“身之所依”的特性,以保佑结缘人平安健康。
装裱
开光加持
最后唐卡画师将装裱完成的唐卡拿到活佛处进行开光加持,用朱砂在唐卡背面写上经咒,有的还会按上活佛的金汁或朱砂“手模”。
规格参数
颜色分类: | 材质: | 货号:0 | 产地:武威市天祝县 |
重量: | 型号: 小号70X50 260元 中号90X70 310元 大号105X76 390元 | 供货日期: | 商品数量: |
商品评价
0
% 好评度 |
好评(0%) | |||
中评(0%) | ||||
差评(0%) | ||||
- 评论
- 满意度
- 购买信息
- 评论者
- 评论
- 满意度
- 购买信息
- 评论者
- 评论
- 满意度
- 购买信息
- 评论者
- 评论
- 满意度
- 购买信息
- 评论者